空气污染相关术语科普入门

空气污染对健康极具危害,因而我们有必要去关心它的一举一动。如果你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这势必会给你带来生死攸关的问题[1]。如果你患有过敏或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哮喘,那你可能已经直观感受到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如果你很幸运地躲过空气污染带来的直接危害,或许你只是想做些什么来维护自身健康,又或者想提高自己的效率和思维能力。那就请耐心地读完本文。要知道,我们每天的呼吸量达17280至23040次[2]。简而言之,我们的呼吸至关重要,并且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通过本文,我们希望能让大家熟悉一些关键的术语,从而对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同时也为一些想要进一步自学的读者奠定好基础。

户外空气污染相关术语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户外空气污染物术语,学习一下它们都来自哪里并且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PM2.5细颗粒物(PM2.5

PM2.5细颗粒物也许是媒体最常提及的空气污染物术语。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3]的定义,颗粒物指固体颗粒和液滴的混合物。 “2.5”代表颗粒物的直径必须为2.5微米或更小。一厘米等于10,000微米(1英寸= 25,400微米)的单位换算可以让你知道细颗粒物到底有多小。不可否认的是,下面这张示例图比千言万语更好地诠释了颗粒物的尺寸:

图1.来自美国国家环保局官网上颗粒物基础知识主题文里的截图,显示了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细颗粒物,细沙滩的沙粒和人类头发之间的尺寸对比。

PM2.5细颗粒物的危险性源自其足够小,所以会进入人体并对身体造成损害[3]。事实上,如果你正值孕期,PM2.5细颗粒物甚至可以穿过胎盘这道屏障(而胎盘原本是该保护胎儿免受潜在有害物质侵害的一道屏障)[4]。 再来看看PM2.5细颗粒物对你本身的危害,研究表明它可以绕过血脑屏障并深达大脑[5], 显然这对你的大脑健康而言并非好事。

PM2.5的限值因地区和时限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限值[6] [7] [8] [9] [10]的列表:

年均值:

  • 世界卫生组织: 10μg/m3
  •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12μg/m3
  • 欧盟: 25μg/m3
  • 中国: 35μg/m3
  • 印度: 40μg/m3

日均值:

  • 世界卫生组织: 25μg/m3
  •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35μg/m3
  • 欧盟: 无具体限值
  • 中国: 75μg/m3
  • 印度: 60μg/m3

不同形式的燃烧情况可能会在空气中产生PM2.5细颗粒物,例如柴油和汽油。值得重点注意的是,PM2.5细颗粒物的危害性会因其成分不同而异。研究[11]表明,人为原因(由人类活动引起)产生的PM2.5细颗粒物含更多的氧化电位,而其他原因产生的PM2.5细颗粒物则浓度更高。

PM10可吸入颗粒物(PM10

PM10可吸入颗粒物与PM2.5细颗粒物本质上相同,但PM10可吸入颗粒物由较大的颗粒组成。 “10”代表可吸入颗粒物的直径为10微米或更小。因此,它是PM2.5细颗粒物的超集,即包括PM2.5细颗粒物。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PM10可吸入颗粒物包含花粉,细菌碎片和各种灰尘,例如来自建筑工地和垃圾填埋场的颗粒物[12]。当涉及到死亡率和长期暴露下受到的危害而言,PM2.5细颗粒物则被认为更具危害性[13]

如同PM2.5细颗粒物一样,PM10可吸入颗粒物的限值也因地区和时限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限值[6] [7] [8] [9] [10]的列表:

年均值:

  • 世界卫生组织: 20μg/m3
  •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50μg/m3 (由于缺乏一定证明[14],所以此处限值已被撤销)
  • 欧盟: 40μg/m3
  • 中国 : 70μg/m3
  • 印度: 60μg/m3

日均值:

  • 世界卫生组织: 50μg/m3
  •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150μg/m3
  • 欧盟: 50μg/m3
  • 中国: 150μg/m3
  • 印度: 100μg/m3

二氧化氮(NO2

二氧化氮主要来自燃料燃烧,例如来自交通尾气和发电厂。二氧化氮会刺激呼吸系统,例如加重呼吸系统疾病,最典型的病例就是哮喘。它还可能导致哮喘疾病恶化,并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15]。也有迹象表明,例如二氧化氮以及颗粒物会加重COVID-19 新冠肺炎病症[16]

如同PMx颗粒物一样,二氧化氮限值也因地区和时限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限值 [6] [7] [8] [9] [10]的列表:

年均值:

  • 世界卫生组织: 40μg/m3
  •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99.64μg/m3
  • 欧盟: 40μg/m3
  • 中国: 40μg/m3
  • 印度: 40μg/m3

1小时均值:

  • 世界卫生组织: 200μg/m3
  •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188μg/m3
  • 欧盟: 200μg/m3
  • 中国: 200μg/m3
  • 印度: 80μg/m3

按照μg/m3与ppb之间的转换规则,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限值均是由ppb转换为μg/m3,转换方式是将其乘以1.88。

臭氧(O3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文献[17]中详细地描述了高空的大气臭氧层可以保护我们免受紫外线辐射的危害。但若在地面以及在我们的家中发现臭氧的话,它可以引起多种健康问题。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将臭氧造成的危害性总结如下:

吸入臭氧后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包括胸痛,咳嗽,喉咙刺激和气道炎症。它还会减弱肺功能并伤害肺组织。臭氧会使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恶化,最终导致病症加重,需要更多的医疗护理。[17]

此外,来说说关于臭氧的来源,它是由阳光,热能,NOx氮氧化物和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共同反应而产生的。相应地,上述这些成因又有多种来源,其中最大一部分来自交通尾气(汽油和柴油燃烧)。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通过下图进行了总结:

图2.来自美国国家环保局官网上地面臭氧基础知识主题文里的截图,显示了地面臭氧是如何行成的。

对于所有其他类型污染物而言,限值都会因地区和时限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限值[6] [7] [8] [9] [10]的列表:

8小时均值:

  • 世界卫生组织: 100μg/m3
  •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137.2μg/m3
  • 欧盟: 120μg/m3
  • 中国: 160μg/m3
  • 印度: 100μg/m3

按照ppb和μg/m3以及ppm和mg/m3之间的转换规则,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限值均是由ppm转换为μg/m3,转换方式是将其乘以1000,再乘以1.96。

在户外时,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己在空气污染物里的暴露量,例如,优选步行穿过公园或森林,而避免在车水马龙的人行道上穿行。但是,如果空气污染极其严重时,通常建议待在室内。

室内空气污染相关术语

室内空气污染和室外空气污染之间存有自然地联系。毕竟,室内空气均来自于室外空气。但是,在观察室内空气质量时,很有必要将“室内空气”视为一个独立的自有系统,因为“室外空气”既是室内新鲜空气又是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当然还有些其他污染源来自“室内”本身。因此,集中关注一些影响室内空气质量最多的源头,您便可以有的放矢地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总体水平。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常见的室内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已经(在室外部分)给大家一一介绍过,除了参考上述内容外,我们还会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在这里,我们将重点介绍下室内污染物可能来自哪。

PM2.5细颗粒物(PM2.5)

室内空气里PM2.5细颗粒物含量高这一现象并不罕见,甚至会因为住宅外空气污染程度变化以及住宅内气密性和你在住宅内做些什么等综合情况,而显著地高于室外空气里PM2.5细颗粒物含量。节能型住宅往往具有良好的绝缘性,除非通风正常,否则室内空气污染物就会积聚到很高的浓度。

我们的住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间位于柏林市中心约50平方米的公寓。我们的公寓具备良好的绝缘性(在冬天我们都很少需要使用暖气),厨房里的抽油烟机装有碳过滤器,可以将过滤后的空气循环回公寓。如图3所示,当我们在家烹饪时,即使室外PM2.5细颗粒物数值仅为25μg/m3,室内PM2.5细颗粒物数值仍可达数百μg/m3

图3.显示我们在柏林的公寓里油煎牛排后,测得PM2.5细颗粒物数值达697μg/m3,而此时室外空气污染情况处于中等 (PM2.5细颗粒物数值约25μg/m3)。

由此可见,高温烹饪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室内空气污染的其他来源还包括蜡烛燃烧微波炉的使用。当我们在微波炉中爆米花后,测得室内PM2.5细颗粒物含量较高。当我们在家用华夫饼机制作华夫饼后,也发现室内PM2.5细颗粒物含量迅速升高。以此推论,类似情况可能同样适用于烤吐司面包。事实上,在文献[18]中关于蜡烛燃烧,烹饪和烘烤这几个情况都有提及。

相反,我们发现在低温烹饪时,PM2.5细颗粒物含量的增长非常低,例如(使用电炉)小火煎蛋。

如果你有PM2.5细颗粒物检测仪,不妨试试点燃一根火柴,燃烧一会儿后再吹灭,惊人的是此时PM2.5细颗粒物含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升高。这个小实验足以观察到室内少量燃烧就会导致空气污染的效果。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我们推荐你查阅丹麦环境部发表的丹麦环境中在纳米物质里的暴露情况

室外空气污染自然也是室内PM2.5细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提高住宅的绝缘性。在必要时,限制空气进入室内的可能性,这会使你更容易净化室内空气;在室外空气质量极其糟糕的情况下,可能只需要适量地通风换气,而不必多于所需。我们曾在上海的公寓里发现窗户上没有安装密封条,这样会使大量被污染的空气进入室内,并难以及时处理(因为空气污染物会在公寓中迅速扩散)。

我们不建议大家尽可能多地安装住宅绝缘设备,其原因之一是,在室内通风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其浓度在室内会迅速积聚。

关于在室内空气污染物里暴露量的限制,我们还未能找到任何具体标准数值。就个人而言,我们的目标是室内PM2.5细颗粒物数值低于10μg/m3,尤其例如在烹饪后,我们会观察室内PM2.5颗粒物数值在多久后可以低于10μg/m3以下。我们大致目标是每天在室内PM2.5细颗粒物里的暴露量应始终低于10μg/m3。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住宅外空气质量相当好,这对我们来说,将室内PM2.5细颗粒物数值控制在10μg/m3以下的目标是可行的。请记住,即使住宅内PM2.5细颗粒物数值持续超过WHO的限值,但能使室内PM2.5细颗粒物数值降低的任何措施对你而言都是有价值的。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伯克利实验室在文献[19]中写道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一​​个子集,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含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其中一些源自人为,另外一些源自自然,大多数在室温下以气体形式存在。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都是有毒的,因此当空气中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较高时并不意味着你所呼吸的空气是有危害的。事实上,伯克利实验室还写道: 一般来说,利用建筑物中所测得的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对健康的危害性进行预测并不是很有用 [19]

尽管如此,巴伐利亚州健康与食品安全局[20]仍旧对此设定了一些限值(为了便于让大家了解,我们将内容简化并翻译成中文):

  • <=300µg/m3: 浓度很低
  • >300-1000µg/m3: 浓度低
  • >1,000-3,000µg/m3: 浓度中等
  • >3,000-10,000µg/m3: 浓度高
  • >10,000µg/m3: 浓度很高
  • >25,000µg/m3: 完全避开此房间

某些高浓度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对健康有危害性。伯克利实验室在文献[19]中写道: 怀疑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健康的危害范围很广,包括但不限于,感觉到刺激症状,过敏和哮喘,神经中毒和肝中毒以及癌症。

室内空气中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包括油漆(因此,如果刚油漆了新房间,那该房间里的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可能很高),清洁产品,记号笔[21],新产品(例如家具)和香水或有香味的产品[22]。当在迎接新生命的阶段,如孕期或者家有新生儿时,如何做到谨慎装修一直是个争论点,毕竟大家都希望这时家里的空气质量尽可能的健康。

甲醛(HCHO)

甲醛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VOC挥发性有机物,因此对甲醛的介绍会与上述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有部分重叠。然而,甲醛常常会被单独提到并给予更多关注。例如,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指南中就包含了甲醛的单独章节[23]。欧洲委员会的“索引项目”中也包含有甲醛的单独章节[24]。 在文献[25]中也提到了不同的HCHO甲醛浓度限值,其中1小时和8小时的限值分别是:

  • 1 小时: 123μg/m3 (100ppb)
  • 8 小时: 50μg/m3 (40ppb)

最后,在“索引项目”报告中发现了一段令人惊讶(我们尚未测试)的段落:

室内环境中也可能存在甲醛吸收物。 Zwiener等人(1999年)的报告表述,在测试开始后的两个小时内,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降低了80%至87%。而甲醛浓度降低的原因是甲醛和羊毛蛋白间的化学反应。[24]

由此看来羊毛可以吸收掉空气中的甲醛。在文献[26]中提到羊毛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我们肯定会去收集一些羊毛测试下,再来告诉大家结果!正如文献[27]中指出的那样,也许家里的一块地毯就有可能具备吸收掉甲醛,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潜力。

臭氧(O3

通常,室内的臭氧都来自室外。但是,一些办公设备,例如激光打印机,是可以在室内产生臭氧的。空气净化器也会在室内产生臭氧。尤其在室内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再加之通风不良,这些室内臭氧源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因为臭氧在室内会积聚起来。

CARB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要求空气净化器的臭氧输出量不得超过50ppb(0.05ppm)[28]。在加州,会产生臭氧的空气净化器只有经过认证后才能出售。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提供了一份经过认证的空气净化器清单。虽然加州专门制定该项要求,但无论在哪儿,经常可以在出售的空气净化器上看到制造商标记该空气净化器的臭氧排放量均小于0.05ppm或小于50pbb。为了便于大家了解相关参数单位,根据上述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所设定的限值,使用与之前所述相同的计算方式,得出50ppb臭氧等于98μg/m3臭氧。

一氧化碳(CO)

因为无法凭感觉发现一氧化碳的存在,所以便相当危险。一氧化碳的产生通常来自某种燃烧。明尼苏达州卫生部已经编撰了一份常见来源清单[29]:

  • 干衣机 (非纯电动)
  • 热水器 (非纯电动)
  • 火炉或者锅炉 (非纯电动)
  • 燃气壁炉和燃木壁炉
  • 煤气灶和烤箱
  • 机动车
  • 烧烤, 发电机, 电动工具, 草坪设备
  • 柴炉
  • 烟草

此外,明尼苏达州卫生部还建议大家安装一氧化碳警报器从而保护自己。

一氧化碳臭名昭著,因为它会导致死亡。当遭受一氧化碳中毒时,因为早期症状类似于流感,所以很难被及时发现 [29]。如果你认为家中存有一氧化碳源,例如煤气炉,那我们建议遵循明尼苏达州卫生部的提议,即安装一氧化碳警报器。

最近,我们使用芝士火锅炉制作蛋饺。芝士火锅炉有一个安置燃烧凝胶的容器。如图4所示,大概距离其5米左右的感应器,显示一氧化碳浓度急速升高,这是该感应器首次记录到一氧化碳浓度超过0ppm。

图4.来自我们所使用的uHoo空气质量监测仪的测量截图。当我们在公寓里使用芝士火锅炉的燃烧凝胶时,我们公寓中的一氧化碳浓度首次急速升高。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主要是人类新陈代谢的副产品;比如我们呼气时。大家可能已经通过气候变化这一主题了解到二氧化碳的危害性。然而,观察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也可作为确认室内通风是否良好的一种方法,换言之,即室内是否有充足的新鲜空气。这不仅是因为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表示室内通风换气效率太低,而且还因为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其本身就会引起一些问题。

如在文献[30]中有一个观察二氧化碳浓度所带来影响的研究范例,首先让参与者执行各种不同的任务,并观察到参与者执行任务的效能是如何因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请参见图5,显示了此项研究的结果,即人为活动效能在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变化情况。

图5.来自文献[30],显示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对人为活动效能的影响。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二氧化碳浓度越高,人为活动效能在多个不同方面的活动中效能越低。

在节能(绝缘良好)的现代建筑中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会很高。在卧室门紧闭的情况下,卧室内尤为发生类似情况[31]。事实上,文献[32]中已证明最简单的措施就是保持卧室门敞开从而可以改善睡眠。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与室外不同的是,我们确实可以控制室内空气质量。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减少产生室内空气污染物

如果我们减少产生空气污染物,室内空气质量也许就会得到很明显的改善。在此我们为大家罗列一些建议:

  • 不在室内吸烟
  • 在家烹饪时,将厨房抽油烟机设置在最高档
  • 优选低温烹饪
  • 请勿在室内点燃蜡烛或进行任何其他燃烧活动
  • 请使用带有HEPA过滤器的吸尘器,否则可能会吹拂起很多颗粒物

通风

无论室外空气质量如何,通风对于室内空气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如前所述,室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我们自己人为产生的。还有其他室内污染源可以迅速提高室内空气污染程度,使其超过室外污染程度。而充足的通风可以确保室内湿度维持在良好的程度。

通风系统通常会由住宅地的房东或其他专业人员负责安装。然而,我们都曾目睹或者听说过有些人因为室内有漏风现象并又想要节省暖气费用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从而阻塞通风设备。我们建议大家小心对待通风设备,并记住通风设在那儿必有其存在的原因。

大家可以自行维护好通风设备的一步便是保持通风孔清洁。如果看到通风孔布满灰尘,请务必清除灰尘,这会大大改善通风性能。

空气净化器

如果室外空气质量良好且气候允许的情况下,那运转良好的通风系统以及/或者经常打开窗户通风即可帮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但不幸的是,地球上超过90%的人口都生活在空气受污染的地区(超过WHO的限值)[33]。空气净化器便成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最简便有效的方式。你可以在通风系统中同时安装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和过滤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通常容易获取并直接安装在通风系统中即可。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空气净化器可以安装在风道中。

常见的空气净化技术

虽然现在有很多种空气净化技术,但绝大多数空气净化器会使用此处所列出的其中一种技术或多种技术的结合:

机械过滤

原则上,空气净化器是结构非常简易的机器。本质上,空气净化器一般将受污染的空气通过某些过滤装置后得以净化,使得污染物被过滤掉。一些公司,例如Smart Air, ,就是在风扇上安装了过滤装置,制造出高效又低成本的空气净化器。

机械过滤的原理如上所述。过滤器有很多种,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HEPA过滤器。 实际上,HEPA指的是空气过滤器的效率标准,而非过滤器本身。可惜的是,例如在美国和欧洲对此都有不同的定义。目前空气净化器上通常都是带有H13的HEPA过滤器。按照HEPA过滤器从低到高的效率排序如是E10,E11,E12,H13,H14,U15,U16,U17,其中U17是过滤颗粒物最多的一个级别。然而,很少有人能找到H13级别以上的空气净化器,也许有时候能找到H14级别的空气净化器。

HEPA过滤器非常适合过滤颗粒物,因此可以同时减少PM10可吸入颗粒物和PM2.5细颗粒物。然而,HEPA过滤器却无法过滤气体污染物,例如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此,通常会使用活性炭过滤器来达到过滤气体污染物的效果。

上面所提到的HEPA过滤器级别分类是我们目前能在空气净化器网店里最常见到的一种分类。这些分类都是根据EN 1822标准来设定的。然而实际上,现在又有一个较新的标准体系称为ISO 29463,例如H13级别根据这个标准被分为ISO 35 H和ISO 40 H两类。如果你想要了解更详细的分类及其设定标准,我们建议你查阅由EMW filtertechnik公司提供的过滤器级别分类一览

电离

电离技术是另一种常见的空气净化技术。通过使颗粒物带电来进行空气净化。一些电离器备有收集器,收集器的表面一般带有与颗粒物相反的电荷,从而让带电颗粒物吸附在收集器的表面。多项研究证明电离技术可以减少PMx颗粒物和超细颗粒,如文献[34][35]中的表3所示。我们的实验经验也与此说法吻合(由于我们只有一台PM2.5细颗粒物检测仪,因此很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对超细颗粒物进行相关实验)。

重要的是不要将电离发生器与臭氧发生器混淆。臭氧发生器通常用于消毒,不应在其周围有人的情况下运作,并且操作人员操作时必须确保遵守安全准则。电离发生器在运作时也会排放出臭氧,但是优质的电离发生器只会排放出非常低浓度的臭氧,远低于现有限值。我们的检测经验显示带有碳纤维发射极的电离发生器(金属“针”的替代选择)只会产生低浓度的臭氧,这一点在文献[36]中有相关证明。但是,我们也有使用过带有金属“针”的电离发生器进行检测实验,同样显示其只输出低浓度的臭氧,例如我们所使用的Sharp KC930EUW空气净化器中配备的就是双极离子发生器。有关电离发生器模块的图片,请参见图6。

图6. Sharp KC930EUW空气净化器中的电离发生器模块。该模块虽使用金属“针”作为电离发射级,但几乎不会产生臭氧。请注意,该模块已被使用多年,我们怀疑它已经磨损了。

光催化剂

这是一种和光结合的空气净化技术。通常使用的是TiO2钛白粉,当暴露于紫外线下时,作为光催化剂的TiO2钛白粉可以分解许多空气污染物。这项技术不适用于颗粒物,但适用于气体,例如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项技术可视为活性炭过滤器的替代,因为在降低维护成本方面具备显著的潜能,但缺点是不一定与活性炭具有一样的效能。

我们对此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非常感兴趣。从我们的检测经验发现活性炭过滤器的效率会迅速下降(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只有最基础的感应器)。目前已经出现一些创新型的空气净化器,这些空气净化器使用了改进后的TiO2钛白粉或者由其他材料与LED相结合的技术。宜家就曾将TiO2钛白粉掺入其窗帘产品之一(Gunrid)中,当窗帘暴露于阳光下时就能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

热力

根据我们的经验,利用热力技术净化空气虽不常见,但已经有一些空气净化器开始使用热力技术。这类技术有时被称为热力学消毒净化技术(TSS)。根据文献[37]里的测试数据显示这项技术似乎只在减少病毒,细菌和霉菌。但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它还可以减少臭氧浓度,瑞典国家测试研究所的一项测试表明,在使用这项技术后,臭氧浓度减少了26%。当观察不同温度下臭氧的半衰期时,这也许不足为奇。如文献[38]所示,在20°C时,臭氧的半衰期为3天。然而,在250°C时,臭氧的半衰期只有1.5秒。

组合方式

大家经常会发现多种空气净化技术组合使用的例子。例如,电离器通常被用来提高过滤器效率;文献[39]中的一个相关研究的范例,显示电离器可以显著提高过滤器的性能。在市场上可以买到使用这项技术的空气净化器中,Blueair公司的产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Blueair也被许多人认为是空气净化器行业中的高级品牌。由于HEPA过滤器无法过滤掉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因此经常会看到一些空气净化器同时带有过滤颗粒物的HEPA过滤器以及过滤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活性炭过滤器。

CADR洁净空气输出比率

最后,在对空气净化器评估时,一个非常有用的数字即CADR洁净空气输出比率值得我们考量。CADR洁净空气输出比率有三个评价标准编号,分别用于花粉,灰尘和烟雾。这些是为了方便消费者了解而使用的名称,基于颗粒物的大小,CADR洁净空气输出比率有更具体的评价标准:

  • 烟雾粒度范围: 0.09–1.0µm
  • 灰尘粒度范围: 0.5–3µm
  • 花粉粒度范围: 5–11µm

在不清楚空气净化器所有细节的情况下,CADR洁净空气输出比率可以容易比对出空气净化器间的性能。CADR洁净空气输出比率越高,说明空气净化器性能越好。

我们希望大家已经了解到CADR洁净空气输出比率这一点,并且觉得本文的其余部分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继续关注更多来自babyfriendlyair的发文!我们对本文的内容优选了术语主题。但在后续发文中,我们也希望能够深入讨论一下其他主题,比如大家都会接触到的霉菌和尘螨。

参考文献

[1] “Ella kissi-debrah death: Air pollution recorded as cause of nine-year-old’s death in first ever case for uk,” Sky News, Dec. 2020, [Online]. Available: https://news.sky.com/story/ella-kissi-debrah-death-air-pollution-recorded-as-cause-of-nine-year-olds-death-in-first-ever-case-for-uk-12164155.

[2] A. Brown, “How many breaths do you take each day?” EP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pr. 2014, [Online]. Available: https://blog.epa.gov/2014/04/28/how-many-breaths-do-you-take-each-day/.

[3] “Particulate matter (pm) basics,” EP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ct. 2020,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epa.gov/pm-pollution/particulate-matter-pm-basics.

[4] N. Liu, L. Miyashita, G. Mcphail, S. Thangaratinam, and J. Grigg, “Late breaking abstract - do inhaled carbonaceous particles translocate from the lung to the placenta?”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vol. 52, no. suppl 62, 2018, doi: 10.1183/13993003.congress-2018.PA360.

[5] L. Peeples, “News feature: How air pollution threatens brain healt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117, no. 25, pp. 13856–13860, 2020, doi: 10.1073/pnas.2008940117.

[6] “Ambient (outdoor) air pollu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ay 2018,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mbient-(outdoor)-air-quality-and-health.

[7] “NAAQS table,” EP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Dec. 2016,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epa.gov/criteria-air-pollutants/naaqs-table.

[8] “Air quality standards,” Standards - Air Quality - Environment - European Commiss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s://ec.europa.eu/environment/air/quality/standards.htm.

[9] “China: Air quality standards,” Transport Policy.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transportpolicy.net/standard/china-air-quality-standards/.

[10] “India: Air quality standards,” Transport Policy.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transportpolicy.net/standard/india-air-quality-standards/.

[11] K. Daellenbach et al., “Sources of particulate-matter air pollution and its oxidative potential in europe,” Nature, vol. 587, pp. 414–419, Nov. 2020, doi: 10.1038/s41586-020-2902-8.

[12]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Health (PM2.5 and PM10) |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2.arb.ca.gov/resources/inhalable-particulate-matter-and-health.

[13] “Health effects of particulate matt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euro.who.int/__data/assets/pdf_file/0006/189051/Health-effects-of-particulate-matter-final-Eng.pdf.

[14] “What are the air quality standards for pm? | air quality planning unit | ground-level ozone | new england | us epa,” EP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ct. 2019,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3.epa.gov/region1/airquality/pm-aq-standards.html.

[15]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no2,” EP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Sep. 2016,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epa.gov/no2-pollution/basic-information-about-no2.

[16] B. Paital and P. Agrawal, “Air pollution by no2 and pm2.5 explains covid-19 infection severity by overexpression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in respiratory cells: A review,”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pp. 1–18, Sep. 2020, doi: 10.1007/s10311-020-01091-w.

[17] “Ground-level ozone basics,” EP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Sep. 2020,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epa.gov/ground-level-ozone-pollution/ground-level-ozone-basics.

[18] G. Bekö et al., “Ultrafine particles: Exposure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in 56 danish hom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vol. 47, no. 18, pp. 10240–10248, Sep. 2013, doi: 10.1021/es402429h.

[19] “Introduction to vocs and health,” Introduction to VOCS and Health | Indoor Air Quality (IAQ) Scientific Findings Resource Bank (IAQ-SFRB). [Online]. Available: https://iaqscience.lbl.gov/voc-intro.

[20] H. Fromme, “Beurteilung nach dem tvoc-konzept,” Gesundheit: Beurteilung nach dem TVOC-Konzept. Dec. 2013,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lgl.bayern.de/gesundheit/arbeitsplatz_umwelt/chemische_umweltfaktoren/beurteilung_tvoc_konzept.htm.

[21] R. Castorina et 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emissions from markers used in preschools, schools, and ho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vol. 96, pp. 1–17, Nov. 2016, doi: 10.1080/03067319.2016.1250892.

[22] C. Potera, “Scented products emit a bouquet of voc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vol. 119, p. A16, Jan. 2011, doi: 10.1289/ehp.119-a16.

[23] W. H. O. R. O. for Europe, WHO guidelines for indoor air quality: Selected pollutant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2010.

[24] S. K. Dimitrios Kotzias Kimmo Koistinen and B. Seifert, “The index project -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sett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door exposure limits in the eu,” European Commission. 2005, [Online]. Available: https://ec.europa.eu/jrc/en/publication/eur-scientific-and-technical-research-reports/index-project-critical-appraisal-setting-and-implementation-indoor-exposure-limits-eu.

[26] E. Mansour, S. Curling, and G. Ormondroyd, “Absorption of formaldehyde by different wool types,” Sep. 2015.

[27] S. McNeil, “The removal of indoor air contaminants by wool carpet.” Oct. 2015, doi: 10.13140/RG.2.1.1155.6324.

[28] List of CARB-Certified Air Cleaning Devices.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2.arb.ca.gov/list-carb-certified-air-cleaning-devices.

[29] “Carbon monoxide (co) poisoning in your home,” EH: Minnesota Department of Health.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health.state.mn.us/communities/environment/air/toxins/index.html.

[30] U. Satish et al., “Is co2 an indoor pollutant? Direct effects of low-to-moderate co2 concentrations on human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vol. 120, Sep. 2012, doi: 10.1289/ehp.1104789.

[31] A. Mainka and E. Zajusz-Zubek, “Keeping doors closed as one reason for fatigue in teenagers—a case study,” Applied Sciences, vol. 9, p. 3533, Aug. 2019, doi: 10.3390/app9173533.

[32] A. Mishra, A. Ruitenbeek, M. G. L. C. Loomans, and H. Kort, “Window/door opening-mediated bedroom ventil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leep quality of healthy, young adults,” Indoor Air, vol. 28, Oct. 2017, doi: 10.1111/ina.12435.

[33] “9 out of 10 people worldwide breathe polluted air, but more countries are taking ac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ay 2018,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who.int/news/item/02-05-2018-9-out-of-10-people-worldwide-breathe-polluted-air-but-more-countries-are-taking-action.

[34] S. Jiang, M. A. Ali, and S. Ramachandran, “Negative air 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and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vol. 19, p. 2966, Sep. 2018, doi: 10.3390/ijms19102966.

[35] B. Lee, M. Yermakov, and S. Grinshpun, “Removal of fine and ultrafine particles from indoor air environments by the unipolar ion emissi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 38, pp. 4815–4823, Sep. 2004, doi: 10.1016/j.atmosenv.2004.06.010.

[36] H.-J. Kim, B. Han, C. Woo, and Y.-J. Kim, “Ozone emission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onizers with different electrode materials, numbers, and diame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vol. PP, Sep. 2016, doi: 10.1109/TIA.2016.2606362.

[37] “Airfree scientific test reports,” Breathing Space.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breathingspace.co.uk/airfree-scientific-test-reports-i86.

[38] T. BATAKLIEV, V. GEORGIEV, M. Anachkov, S. Rakovsky, and G. ZAIKOV, “Ozone decomposition,” Interdisciplinary toxicology, vol. 7, pp. 47–59, Oct. 2014, doi: 10.2478/intox-2014-0008.

[39] B. Shi, L. Ekberg, A. Trüschel, and J. Gustén, “Influence of filter fiber material on removal of ultrafine and submicron particles using carbon fiber ionizer-assisted intermediate air filters,” ASHRAE Transactions, vol. 118, pp. 602–611, Jan. 2012.